•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学术期刊中心
      • 信息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科研动态
    • 传媒扫描
  • 其他
    • 招聘启事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联系我们
  • 重大项目管理
    • 基金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973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重点研发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项目三
      •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与示范
      • 项目五
      • 项目六
      • 项目七
      • 项目八
      • 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
      • 项目十
      • 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途径
      • 项目十二
      • 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
      •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源补给与种子萌发诱导技术与应用
      •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调控
      • 项目十六
      • 旱作黑土地保育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 黑土地土壤生物资源禀赋配置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 项目十九
      • 黑土区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景观构建关键技术
      • 东北黑土区典型除草剂高效消减与精准修复技术
    • 基础调查
      • 项目一
      • 项目二
  • 专栏
    • 文献资源
    • 分析测试部
    • 学术期刊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科学数据银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数据社区
  • 专题
  • 快捷通道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姜明

        所长

      • 王宗明

        党委书记
        副所长

      • 项尚

        纪委书记

      • 李向楠

        副所长

      • 李禄军

        副所长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农业技术中心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财务处
      • 条件保障处
      • 监督审计处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东北地理所现有各类职工500余人,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历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百千万、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院级人才计划30余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10余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0余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部委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科研成果
    • 概要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土壤关键过程与生态功能,研发退化沼泽近自然综合恢复关键技术、湿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揭示了黑土退化特征和肥力调控机理,研发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侵蚀黑土综合防治技术、合作研发了“梨树模式”等黑土保护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中铁十四局集团到东北地理所开展专题调研
      • 第十届全国玉米育种大会暨中科玉科企联合体年度工作会议在海南乐东县成功召开
      •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小东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兴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长何伟利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
      • 东北地理所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lliam R. Horwath教授来东北地理所访问交流
      • 姜明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2023年会议周及部长级峰会
      • 中国科学院国际杰出学者Damià Barceló教授访问东北地理所
      • 姜明率团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科研机构
      • 俄罗斯联邦科学水稻中心一行到东北地理所开展合作交流
      • 中美土壤学会“快速进化中的黑土地科学”研讨会在长春顺利召开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童心探科学 筑梦新时代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系列科普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达尔文眼中“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现在的处境有多危险?
      • 【科学大院】2022年中国新补充10343个物种,其中最多的是……
      • 【科学大院】灌木“步步入侵”,草原“何去何从”
      • 【中科院之声】野火对于野草,是敌是友?
      • 【科学大院】亮如白昼的夜里,有些植物处境艰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科普图片/视频
      • 【哔哩哔哩直播2023中科院跨年演讲】邹文秀:“龙江模式”——保护黑土地 共筑大粮仓
      • 关义新-“用好养好”东北黑土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2019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 2018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会议

      科学传播

      • 科普知识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重要新闻
重要新闻

2012年东北地理所六件大事

来源:综合办公室

来源:综合办公室   |  发布时间:2013-01-16   |  【 大  中  小 】

  一、新园区圆满落成,创新发展跃上新平台

  2012年10月25日,新园区落成仪式简短而隆重地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时任吉林省长王儒林、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等领导出席庆典仪式并为新园区落成剪彩。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建设,一座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园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园区座落在长春市高新北区,占地面积45公顷,划分为科研创新区、教育综合区、试验示范区和成果转化区四大功能区。一期建设工程7.5万平方米,投资3.5亿元,新建单体建筑22个,包括四栋办公实验楼、综合服务楼、研究生公寓和人才周转公寓等。

  新园区作为长东北科技核心区五大平台之一的“生态农业创新平台”,率先建设启动,对实施中科院“东北农业创新集群”项目,促进院地合作向纵深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也将对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新园区圆满落成是东北地理所又一次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标志,奠定了研究所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重点部署、整体推进,“一二四”战略进展显著

  经过反复研讨,经中科院批准形成的研究所“一二四”发展战略规划,凝练了研究所的发展目标,汇集了主体科研力量,围绕两大突破、四个重点培育展开攻关,一年来的实施,取得了良好进展。  

 

  重大突破——东北主要作物新型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在东北主要作物高产机理研究及示范推广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2年,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已在3省2区及沈阳军区后勤基地、黑龙江农垦总局多个农场示范推广;示范基地增至19个。应用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的玉米、水稻示范面积85万亩,玉米增产6-18%,水稻增产6-15%。以集中授课、现场会、交流会的形式培训示范户、种粮大户、基层农技人员1000余人次,得到省市和地方各级领导及群众的高度赞扬。  

 

     建三江农垦局水稻高光效栽培示范区   沈阳军区农垦玉米高光效栽培示范基地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亲临院军联合基地视察了“玉米高光效种植示范田”,并称赞“该模式操作简单,但原理不简单,是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创新性科研成果”。8月8日在三江平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副院长阴和俊、党组副书记方新等领导视察了我所“高光效水稻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10月25日,原吉林省委书记、省长王儒林与白春礼院长在长春新园区共同听取了“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的专题汇报,会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批示,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吉林省主管农业的王守臣副省长主持召开了该技术2013年在吉林省示范推广200万亩规模的专题部署会议。

  重点培育——大豆重要性状形成机理与分子育种研究,在大豆光周期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方面取得重要成绩,主要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夏正俊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历经九年,通过图位克隆法成功地破译大豆光周期反应的中枢调节基因E1,并对其进行了功能验证。研究结果表明E1基因是豆科作物特有的转录因子,揭示了大豆具有独特的光周期调控开花网络。主要研究结果发表在2012年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9(32): E2155–E2164 (doi:10.1073/pnas.1117982109),被国内外大豆研究者及育种家评论为在大豆光周期反应研究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大豆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经过初评、现场评审及复评等多个环节,成功晋升为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为大豆分子育种工作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三、 所班子顺利完成届中考核,带领全所职工继续开拓新局面 

  2012年11月6日,由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亲任考核组组长,院资环局、人教局及长春分院党组领导组成的考核组,对所领导班子进行了届中考核。何兴元所长代表所领导班子从所长任期目标及工作进展、研究所“一二四”发展战略实施进展、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做了述职报告。长春分院财务处姜守忠处长代表审计组对届中考核财务审计结果进行了公告。最后,丁仲礼副院长做了重要讲话,他对本届所领导班子带领全所职工在发展战略研究、优秀人才引进及青年人才培养、科研项目争取和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研究所上升发展态势给予了充分肯定。丁院长勉励所领导班子和全所职工,要创新战略布局和发展思路,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营造更加优良的环境,凝心聚力,实现研究所跨越式发展。

   

  四、引进、培养、共享多措并举,人才队伍不断优化

  2012年,将帅人才引进取得了重要进展,多名海外特聘研究员定期到研究所工作,促进了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的良好运行,提升了科研实力,增强了把握前沿科学问题的能力。新招聘23名优秀博士入所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创新队伍结构。人才培养工作的稳步推进,促进了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提高了科研竞争实力。多名青年骨干获得了院、省、市人才奖励:新入选“卢嘉锡青年人才奖”1人,入选中科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1人,入选青年促进会成员2人;1人获吉林省创新创业人才奖励,1人获吉林省青年科技奖,1人获吉林省人才开发资金资助, 1人获长春市第五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人获长春市第二批优秀人才奖励;3名优秀青年科研骨干被破格聘为副研究员。

 

  五、项目课题攀增,成果产出丰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12年,获批自然科学基金44项,资助经费1847万,比2011年增长24%,基金数量和经费连续四年持续增长,凸显科研实力的强劲上升态势。主持承担“中国沼泽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大规模围填海活动时空演进和湿地生态格局变化”“盐碱地高产地力培育与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等重要项目10项,为未来科研成果产出奠定了基础。

  

   自然基金资助数量          自然基金资助经费(万)

  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发表SCI期刊论文161篇,Ⅰ区和Ⅱ区论文40篇,整体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共发表CSCD论文244篇,EI论文45篇;受理专利64项,授权专利45项。

SCI论文发表情况

  2012年科研项目合同经费11010万元,连续四年突破亿元大关。我所财政总收入12959万元,再创历史新高,进所科研经费达8800多万元。

  六、成功举办大型学术会议,研究所学术影响不断增强 9月12-14日,我所成功承办“中国生态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327个单位的800余位科技工作者参会, 刘兴土院士,王如松院士,康乐院士,李文华院士应邀出席大会。与会代表围绕“发展生态科学,建设生态文明”这一主题,分2个专题论坛、25个专题分会场进行了335次学术报告交流。10月28 -30日,我所主办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利用暨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 在北京召开。来自53个单位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8月8日,由我所组织发起的“世界黑土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来自乌克兰、加拿大、美国、乌拉圭、日本、尼日利亚和中国7个国家142名代表参会。本次研讨会是世界黑土研究的一次盛会,进一步提升了我所在黑土研究领域的国际主导地位。8月3日至6日,我所与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承办了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体现了我所在东北亚地区地理研究的特色和重要作用。

  这些大会的成功召开,既为广大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学术交流与研讨的机会,也为我所展示科研成果、推进创新发展提供了平台。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iga@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