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网】吉林大安站召开盐碱地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 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大安模式”专家测产现场观摩会
为进一步推进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三良一体化”大安模式的推广应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东北苏打盐碱地分中心与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日在大安核心示范区与镇赉核心示范区成功召开盐碱地三良一体化“大安模式”专家现场测产观摩会。
专家组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梅旭荣研究员、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工程技术所所长鞠正山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王春艳研究员等专家组成,梅旭荣担任测产专家组组长。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纪委书记项尚表示,东北地理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积极布局苏打盐碱地治理及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科技力量,期待盐碱地三良一体化大安模式于更多区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专家现场测产结果表明,重度盐碱地(土壤pH 9.93.EC 1.18 mS/cm)采用以“辽宁酸性磷石膏+东稻122+密植+灌排技术”为核心的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田块,当年水稻产量达到414.39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55.12%;采用以“辽宁酸性磷石膏+有机肥+东稻122+密植+灌排技术”为核心的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的田块,当年水稻产量达到513.03公斤/亩,相比对照增产339.65%。采用以“湖北处理前酸性磷石膏+东稻122+密植+灌排技术”为核心的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田块,当年水稻产量达到401.19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43.89%;而采用以“湖北处理前酸性磷石膏+有机肥+东稻122+密植+灌排技术”为核心的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田块,当年水稻产量达到506.33公斤/亩,相比对照增产333.91%。采用以“湖北处理后酸性磷石膏+东稻122+密植+灌排技术”为核心的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田块,当年水稻产量达到467.82公斤/亩,相比对照增产了300.91%。重度盐碱地(土壤值pH 10.58.EC 0.42mS/cm)在苏打盐碱土磷石膏改良技术实施4年的基础上,以“中科发5号+密植栽培+灌排洗盐技术”为核心技术改良的水稻产量达到690.87公斤/亩,相比于对照增产47.34%。中度盐碱地(土壤pH 8.55.EC 0.50 mS/cm),采用以“中科发5号+密植+侧深施肥+灌排”等为核心的盐碱地三良一体化大安模式,田块,水稻产量达到710.80公斤/亩,相比于对照增产12.41%。盐碱地种稻多年的水田,以侧深施肥等为核心的水稻两减绿色栽培模式示范田产量达到777.75公斤/亩,连续4年水稻产量超过700公斤/亩,比对比农户生产田增产20.81%;以水稻有序机械抛秧为核心的水稻两减绿色栽培模式示范田产量达到718.74公斤/亩,对比农户生产田增产11.64%,技术效果显著。
目前,东北地理所正聚焦于苏打盐碱地治理与利用战略与磷石膏综合利用战略,不断推动盐碱地三良一体化“大安模式”在更广阔区域的适应性验证与规模化应用,为国家以及东北苏打盐碱地治理与磷石膏综合利用提供高效的技术与解决方案,把论文写在盐碱大地上,让更多的盐碱荒地变为生态良田、致富宝地。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