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在兴安盟验证区举办秋收测产观摩活动
为扎实推进中国科学院抢占科技制高点重大科技任务相关工作,2025年10月15日,东北地理所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举办了“苏打盐碱地改造旱田降碱沃土与持续利用技术验证”秋收测产观摩活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局农业科技办公室曾艳副研究员,东北地理所所长姜明研究员,副所长、项目首席李禄军研究员,兴安盟行署副盟长孙书涛,科尔沁右翼中旗旗委副书记、旗长包胡格吉勒图等现场参加了测产观摩活动。
在秋日的连绵细雨中,现场测产和观摩活动同步进行。由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院长都兴林教授等25位吉、黑、辽及内蒙地区的领域内知名专家组成了五个测产专家组,分别对验证区内降碱沃土共性技术与个性技术、耐盐碱作物品种筛选与配套栽培技术,现用模式集成验证等试验进行现场测产,测产作物包括玉米、大豆、高粱等。
观摩活动先后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好腰苏木草地验证点和义和塔拉耕地验证点进行。兴安盟验证区课题负责人黄立华研究员向参加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详细介绍了验证点的选址、自然条件、存在的科学问题以及技术落地与模式构建情况。一年来,兴安盟验证区落地共性技术试验12项,落地耐盐碱品种试验21项,开展个性技术研发和品种筛选30余项,构建现用模式3套,试验总面积近千亩,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初步完成了基础工程设施的修建,为各项技术试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分条件保障。

在好腰苏木草地验证点,子课题负责人马红媛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耐盐碱牧草品种筛选与高效建植技术、重度盐碱地羊草顶级植被恢复与高产栽培技术等个性技术的优势和实施效果。随后,参加观摩活动的领导和嘉宾共同详细查看了耐盐碱牧草的筛选与培育技术,深入了解到技术实施的成效以及面临的困难,对草地验证点的建设及技术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义和塔拉耕地验证点,子课题负责人李强副研究员、孟凡立研究员和黄立华研究员分别介绍了降碱沃土技术研发与试验开展情况、耐盐碱作物品种筛选与配套高效栽培技术试验情况、现用模式集成构建及共性技术、品种落地情况等。参加观摩活动的领导和嘉宾共同查看了各项试验开展情况以及现场测产活动。

按照农业农村部主要粮经作物大面积测产管理办法和专项制订的《盐碱地改良利用成果评价总体方案》,五个测产专家组经过一上午的现场测产,多功能改良剂降碱沃土技术在盐碱地玉米田获得了522.65 kg/亩的产量;有机无机+功能微生物复合沃土增碳技术获得了560.78 kg/亩的产量;盐碱地玉米高垄双行水肥一体化现用集成模式获得了705.26 kg/亩的产量,均较对照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由我所选育的耐盐碱大豆品种“东生118”在验证点盐碱地上采用单垄双行水肥一体化栽培方式获得了平均209.28 kg/亩的产量,显著优于其他品种。测产结果表明,课题在兴安盟验证区的技术落地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将发挥验证点的引领作用,为周边盐碱旱田治理和粮食稳步增产发挥更好的科技示范作用。



兴安盟农牧局李雪山副局长、科尔沁右翼中旗林业草原局金桩局长、好腰苏木镇王文胜镇长等地方部门领导、媒体记者、专项共性技术试验负责人以及兴安盟验证区全体骨干成员等100余人参加了测产观摩活动。
附件下载: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